研究报告

利用SLAF-seq结合BSA方法发掘大豆种皮色相关基因  

郁晓敏1 , 金杭霞1 , 杨清华1 , 傅旭军1 , 郭丹丹1 , 吕晓男2 , 袁凤杰1*
1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与核技术利用研究所, 杭州, 310021; 2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, 农业农村部农产品信息溯源重点实验室, 杭州, 310021
作者    通讯作者
《分子植物育种》印刷版, 2021 年, 第 19 卷, 第 5 篇   
收稿日期: 2019年09月23日    接受日期: 2019年09月27日    发表日期: 2021年03月14日
© 2021 BioPublisher 生命科学中文期刊出版平台
这是一篇采用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License进行授权的开放取阅论文。只要对本原作有恰当的引用,版权所有人允许和同意第三方无条件的使用与传播。
摘要

种皮色不仅是一个形态标记,还是一种重要的进化性状,与大豆商品性、营养价值以及抗性关系密切。本研究以黄色种皮大豆品系 BMY 及其褐色种皮衍生品系 BMZ 为亲本,从 F2 群体中分别挑选出黄色种皮和褐色种皮的植株各 9 株,构建了两个极端性状混合池 DNA 文库,借助 SLAF-seq BSA 技术,挖掘大豆种皮色性状相关候选基因。对于 26 121 个高质量 SNP 位点,利用 SNP-index 方法和 ED 方法进行综合分析,获得 8 个与目标性状紧密关联的候选区域,分别位于第 5111219 20 染色体,包含 620 个编码基因。对这 620 个基因进行进一步的功能注释,NRSwiss-ProtGOKEGG COG 数据库分别注释到 600518533133 256 个基因,其中存在非同义突变基因 4 个,分别为 Glyma05g005600Glyma05g009700Glyma12g006100 Glyma12g047300。候选区域内编码基因的深度注释有助于功能基因的进一步分离,为大豆种皮色性状相关基因的精细定位及克隆提供理论依据。
 

关键词
大豆;种皮色;重测序; 关联分析

HTML格式版本正在制作中。
《分子植物育种》印刷版
• 第 19 卷
阅览选项
. 全文 PDF
. 全文 HTML
读者评论
. 评论
作者的其他论文
.
郁晓敏1
.
金杭霞1
.
杨清华1
.
傅旭军1
.
郭丹丹1
.
吕晓男2
.
袁凤杰1*
相关论文
.
大豆
.
种皮色
.
重测序
.
关联分析
服务
. 发表评论